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產生與發展引人關註 ☠️:一是因為它們未走學術逐步積累的升格之路 ;二是由於社會對創新的渴望與追求🚵🏻♀️。所以♛,新型研究型大學是時代的產物👨🏽🔧,人們期盼它們能率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💷、世界一流的大學新路。
然而,什麽是“新型”的研究型大學🖐🏿?依據經費和政策支持,迅速引進人才🍺🥁,發表預期成果🧑🏻🎤,獲得了研究型大學的身份認同,就算成功嗎👩🏻🦳?應該不算,因為這依據的是過去的標準,“新型”沒有出來👩🏿🔬。我們還需要看 :大學是否參與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?是否應接了國際戰略格局調整?是否支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🪕?是否在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上有新路?是否產生了有助於創新的組織模式?是否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活力源?所謂的“新”⏩,即對內要有路徑和模式的改變😥,對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乃至推動時代進步。後發大學應不同於傳統大學😔,否則意義何在?
從世界範圍看,高等教育多樣化的歷史🧚🏽♂️,就是舊的教育形式不能滿足社會需要而不斷產生新的形式的歷史🔩。柏林大學因提出“教學與研究相結合”⛹️♂️,產生了大學第二職能 🫠;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,密切了大學與社會的聯系🦶🏼🫥,催生出大學第三職能🧎🏻♂️➡️,使得大學邁向社會而走出“象牙塔”🙍;霍普金斯大學通過研究生院的設立🧗🏿,開創了規模化、成建製培養研究生的先河;華威(Warwick)大學以新設大學走創業型大學之路,通過推動科技產業化而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🦹♂️,在名校林立的英國脫穎而出9️⃣。香港科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⛳️,先後以其雄厚的財力和誘人的師資政策🤧,迅速延攬了世界各地人才,跨越式地進入到研究型大學的行列。近現代以來🌂,許多知名大學都是通過新型路徑探索新型模式而走向成功的🏊🏽♀️。
同時👴🏻🧙🏻,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,也是新的教育形式不斷向舊的教育形式模仿的過程。大學有著共同的職能、相近的組織架構、類似的工作內容等👍🏼🎆,新大學沒有辦學經驗而不斷向其他大學學習🚮,所以各大學除了珍貴的特色外有其普遍的共性。特色在其中占比並不多🧘🏼,因而更為難能可貴。遺憾的是,絕大多數新大學最後都走向了同質化的道路🦹🏻♂️。
大學,多一個不多、少一個也不少🗓🥇。那些所謂的新型研究型大學,如果不能向世人證明你獨特的價值作用⛓,其“新型度”一定會大打折扣。
新型研究型大學存在著四重境界:境界一♊️,快速成為研究型大學。不管外人如何評價🎫,自己已成為了研究型大學,有博士授予點、科研經費和相應的成果產出。 境界二🚣🏿♀️,融入區域發展🥰。近年來🧏🏼♂️,許多城市有建設研究型大學的沖動📅🧑🏼🔧,建立起來的大學在滿足了這種沖動的同時,也成為了地方的政績;但作為大學決不能僅止步於此。大學需要以“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”的理念勇走“中國特色🙍🏼♀️𓀎、世界一流”新路,把學術發展和服務社會很好地結合起來🙍🏽♂️,成為區域發展的創新活力源和智力人才庫。境界三🪝,創建新的辦學模式🗒👮🏿。只有產生了新的辦學模式的大學才真正配得上是“新型”,才會在世界大學史上留有自己的痕跡。數字時代的到來🚶🏻♀️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、民族復興的需要為大學的改革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,時勢造英雄⏭,大學應在育人🙆🏻🤵🏼♀️、科研、組織🪃、評價、面向等辦學模式上開展深入的探索。境界四🌄,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👩🏿🏫。通過模式變革,深度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,進入學術前沿,助力新興產業發展,這才是國家真正需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。
希望那些有誌於成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大學,進一步立誌高遠,不僅僅停留在創辦成功上✍️,更要在模式創建上有所作為🏡🧑🏼🌾、在發展引領上有所擔當👭🏻🚼,致力作出不凡貢獻。
(馬陸亭,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,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🚣♂️、秘書長)
來源🕤:《北京教育》(高教)2024年5期